腸胃健康|成日肚屙未必關食錯野事 可能同情緒有關
發布時間: 2024/09/20 08:00
大家有沒有試過臨近考試,或者適逢面試見工,心情非常緊張之際,就發現自己好迫切要去廁所?若沒有進食不潔食物,又在腸鏡檢查當中發現不到任何異常,很有可能就是腸易激綜合症作怪。今日就跟大家探討一下腸易激綜合症。
腸易激綜合症,英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(IBS),俗稱腸敏感,是一個影響腸胃功能的常見疾病。患者典型的症狀包括腹瀉、便秘、腹痛、腹脹等,持續時間呈間歇性或長期性。現代醫學未能發現患者有任何腸胃道器質性的病變,但不少研究已發現此病多見於以下群組:容易情緒緊張、壓力大、曾有心理創傷等人士。因此,醫學界普遍公認腸易激綜合症的成因包括:遺傳、心理、環境、腸道活動度改變、神經紊亂等,而病情的進展亦有個體差異。現代醫學對於腸易激綜合症的分類有4種:泄瀉型,便秘型,混合型以及無法分類型。有資料顯示,香港人最常見的腸易激綜合症為混合型,第二常見的為泄瀉型。治療上根據患者的分型,以紓緩症狀為主,效果不一。
以中醫的角度解釋腸易激綜合症,中醫沒有與之相符的獨有病名,但按其症狀可歸納於中醫的泄瀉病、便秘病及腹痛病。中醫理論當中,泄瀉型的腸易激綜合症病機屬於肝旺脾虛。肝,屬木,主疏泄;脾,屬土,主運化。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理論,肝木疏泄失調時,肝氣橫逆犯脾,脾土運化失常,不能正常運化水穀輸佈周身,水濕下注則泄瀉。人的憂鬱焦慮情緒、精神壓力,往往就會影響肝氣的疏泄,進而抑壓脾的正常運作,導致腹痛泄瀉等不適症狀。
中醫的治療針對肝旺脾虛的病機,以疏肝健脾,理氣止瀉為大法。最對應病機及最常用的方子,便是朱丹溪《丹溪心法》所記載的痛瀉要方。痛瀉要方由白朮、白芍、陳皮、防風四味中藥組成。四藥互相配合,瀉肝補脾,調和氣機而達到效果。
中醫治療除了用藥以外,亦會使用針灸治療。一般會選用脾經、胃經和肝經的穴位,以下介紹3個常用的穴位。天樞穴,位於肚臍的旁開2寸處,屬胃經,有調大腸,扶土祛濕的效果。陰陵泉,位於小腿內側,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,屬脾經,有運脾土,化濕滯的效果。太衝穴,位於足背,拇趾及食趾間隙的凹陷處,屬肝經,能疏肝理氣。
生活上有何事可做呢?飲食方面,要避免一些令脾胃虛弱的食品,建議忌生冷、肥膩之品,例如凍飲、雪糕、油炸食物等。另一方面,也可增添健脾的食物,例如煲湯時可添加蓮子、芡實、淮山等健脾祛濕的藥材。情志方面,盡量保持心境平靜,當生活壓力大或心情焦慮時,可考慮飲用玫瑰花茶,有助行氣解鬱,寧心安神。
如果經常腹痛、肚瀉或便秘,伴精神緊張或焦慮,請儘早諮詢專業人士並及早治療。
撰文 : 黃心瑜中醫師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-香港中文大學 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(觀塘區)